一到周末,老饕们闻着味道来到九江镇下西社区的“大蚕房”,图的不只是美食,还有原生态田园美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原生态,是无论何时都不会被遗忘的乡村最宝贵的资源,它是原滋原味的食品,是乡土原生态自然环境,更是乡土气息的文化。
下西社区老旧蚕房改造的餐厅。
著名“三农”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铁军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体现两山新理念下的生态农业新格局,更是农民为主体的产业兴旺的重要根基,以此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相配套的深改,也是当前乃至未来需要认真思考和不断探索的问题。
这也是下西社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上,着力探索和思考的问题。作为九江镇规划的首批乡村振兴精品示范社区,下西社区一边大力改善生态环境,一边深度挖掘、活化利用文化资源,实现生态美村、文旅活村“双桨并行”。
以山水为底色、以生态为特色、以文化为灵魂、以蚕房为载体、以旅游为纽带,下西社区将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旅融合发展,激发乡村多元价值,打造具有岭南水乡风味的田园牧歌旅游胜地。
下西不言,下自成蹊。
打造生态宜居乡村
只要有时间,下西社区47岁的河道监督员邓国初都要到探花公园散步、看景、巡河,看到道路、河涌有杂物就顺手清理。邓国初守护的大伸涌,有数公里的河段流经下西社区,“河涌边就立着‘无职党员示范岗’的牌子,是对我的鼓励也是鞭策。”
下西社区探花公园。
生态环境质量是宜居乡村最重要的标准之一,也是解锁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密码”。下西位于西江生态文旅带、九江大道综合服务走廊这“一带一廊”,生态资源优势明显,但与建设高质量的人居环境、打造生态宜居乡村还有较大的差距。
“良好的人居环境是村民的深切期盼,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西社区党委副书记邝嘉颖直言,关键时刻,还是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我们不为检查而做,要常态化开展,切实为百姓谋求天蓝水绿地洁的美好环境。”下西社区党委书记张仕成介绍,社区党员要有“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当时,下西社区将22个经济社分为7大片区,由社区两委干部“分片包干”,带领约60人组成的党员先锋队,撸起袖子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全身心投入到环境整治中。经过两轮整治,下西社区重点清理了院前屋后的生活垃圾、垃圾桶周边、路面杂草等卫生死角,村内环境焕然一新。
在全区率先实施党建网格“三单制”后,下西社区依托“社区党委、党支部、户联系党小组”三级党建网格,梳理善治资源清单,摸排出群众需求清单,最终形成民生实事清单,回应村民对人居环境的现实新需求。
下西社区也意识到,环境治理的关键在于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
在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中,下西社区积极思变,成立环境改造治理办公室,组建清洁队,后因应发展需要升级为专业清洁公司,以专业化运营管理高标准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基础设施建设管护。制定《九江镇下西社区人居环境管理公约》并纳入村规民约,深化实施积分制管理,结合无职党员设岗定责设立卫生监督岗、党员志愿者领岗,发动各经济社组建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志愿服务,有效调动居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等社区事务和公共服务的积极性,社区环境实现“时时美”“处处美”。
下西社区四小园。
“不管什么时候出门,看到的都是道路整洁、河涌靓丽、公园精致,住着很舒服。”村民张兆华看过禅桂中心不少楼盘,还是觉得下西好。现在社区变美了,他的日子更舒心了。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走进下西社区,塘以养鱼,堤以树桑的农耕景色分外宜人。沿着石板铺就的乡道前行,一座座由旧蚕房改造而成的书屋、咖啡馆、文化馆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体验“慢生活”。
乡村振兴不仅需要物质层面的富裕,更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意蕴。精神的富足,生态的优良,都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涵。
下西社区历来崇文重教,人文蔚起,儒林文化醇厚。下西深知,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脉。2018年,下西社区谋定打造“岭南文韵与乡村创产结合示范点”社区发展规划,确定“重塑山水、崇文重教”的建设理念,确定“山”“文”“水”“渔”建设主题。
以朱九江纪念馆为核心打造文化基地,是规划的9大项目之一。2022年,升级改造后的朱九江公园重新开放,公园融入乡村美学元素,亭台轩榭,小桥流水,锦鲤嬉戏,别有一番岭南韵味。儒林文化和现代数字技术实现交互,村民能在序厅里听百家名流赞评朱九江、礼山学堂内品读经典……通过强化文化赋能作用,下西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催生宜居生活,村民幸福感不断提升。
构建旅游休闲消费新场景
借助深厚农耕文化底蕴,下西社区顺势而为,创新文化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地方特色文化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构建旅游休闲消费新场景。
20世纪六十年代,下西社区老一辈的农民主要以种桑、育蚕和养鱼为生,蚕房成为社区的历史印记。近年来,下西社区探索“蚕房+”的新型发展模式,盘活18座80㎡至270㎡的闲置老旧蚕房,并硬化周边道路,增加绿化,修筑小广场,使得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村民江兆华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20年,仅考虑了几天,他就盘下一间蚕房做起农家乐。每到节假日,广佛两地客人接踵而至,江兆华忙得脚不沾地,“客人不仅能吃到美食,还能看到美丽的桑基鱼塘和有韵味的建筑,体验桑蚕文化,对于像我这样的生意人而言,这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地段。”
“目前已有14座蚕房完成招商,引入古董摩托车展览馆、儒林书屋、餐饮等业态,每年为下西社区增加68万元收入。”邝嘉颖计划,蚕房的长远发展,不能简单地定位于吃,更应成为文化载体,能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多样需求。
吸引文旅项目落户
文化为乡村振兴赋能续航。2022年以来,九江以“一带一廊四片区”为规划和发展重心,其中“四片区”中的南国酒镇特色片区的核心项目——国风园就在下西社区。国风园项目融合九江大儒人文品牌、渔业体验、非遗展示等元素,进一步丰富乡村游产品供给。
随着下西社区生态宜居内涵不断丰富,文旅产业发展迸发强大后劲,越来越多项目选择扎根于此。2021年源林商业大厦在下西社区开工奠基,规划酒店、办公、餐饮、会议、休闲等多种功能,将打造成九江镇代表性城市地标和综合休闲文化场所;今年,位于九江大道下西段北侧一宗占地约2.56万平方米的商住地成功摘牌……下西社区成为投资置业的优选地。
如今,生态,成为下西居民生活安居乐业的最美底色。文化,则打通了下西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的生态价值转化路径。邝嘉颖表示,接下来,下西社区将用一个个文旅资源串联起山、水、田、园、道之间的“最美乡愁”,开发具有田园风味的休闲观光路线和研学路线,真正实现了让游客留下来。
人居环境整治
2020年~2022年,清理卫生死角各类垃圾约1500吨;投放垃圾桶500多只;划定村内公共停车位约900个
消费新场景
活化改造蚕房18座,其中14座已对外出租,总面积约4600平方米,每年带来集体收入约68.8万元
社区荣誉榜
●2019年佛山市人居环境整治特色精品示范村
●2020年第三季度佛山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检查明检村第4名
●2022年第四季度南海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检查第2名
统筹/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程虹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梁慧恩 杨慧 通讯员 南农宣
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钟梓泓
关键词:
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