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作者 韩章云 赵晖) 夏日时节,河南洛阳大北门文化产业园区绿树掩映,曲径通幽处,占地200余平方米的“非遗会客厅”坐落一隅。入内别有洞天——正面是一处小舞台,相对摆放着古朴的桌椅;四周墙壁上挂满大幅三彩版画、套色剪纸作品;博古架上陈列着牡丹瓷、面塑、洛阳绣团扇;大门两侧分别展示着旗袍、汉服……这个融汇众多非遗艺术品的空间,是秦爱花为非遗传承人精心打造的“家”。
平台初建
(资料图片)
今年60岁的秦爱花是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戏曲艺术学院副教授、民建洛阳市委会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2020年4月,在洛阳市委统战部指导下,由民建洛阳市委会主办,秦爱花发起的洛阳“非遗会客厅”正式启动。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洛阳,有上千个非遗项目散落在民间,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已知者甚寡,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从事传统戏曲艺术教育40余年,非遗项目的传承与推广一直是秦爱花关注的焦点,这些现实问题令她忧心。
“最大的难题就是没有一个公共空间供传承人们展示、交流。”秦爱花告诉记者,“非遗会客厅”正是为解决这个难题而诞生。
“非遗会客厅”无节假日、全天开放,由热心人士做主理人,纯公益运作。在这里,非遗传承人可以交流经验、切磋技艺;优秀非遗传承人的故事得到挖掘、传播;举办“非遗上网”公益课堂,助力非遗项目“拥抱”互联网;举行非遗项目展演,让更多人看见非遗、感知非遗、喜欢非遗。
常会客,才有客
国家级非遗项目“河洛大鼓”省级传承人张怀生是“非遗会客厅”的常客。在他眼中,“非遗会客厅”就是非遗传承人的家。
“秦老师是一个热心又有耐心的人,她帮我设计舞台表演形式,提升表演艺术美感。河洛大鼓进校园、进社区,也得到了她的大力支持。”最让张怀生感动的是,走进‘非遗会客厅’,他可以尽情跟秦爱花诉苦,比如讲述演出中不顺心的事,探讨如何解决传承中遇到的难题……张怀生表示,“非遗会客厅”是一个充满人情味儿的地方,他愿意来,更愿意常来。
洛绣第六代传人耿青青这些年也经常参与“非遗会客厅”组织的活动,她制作的洛绣旗袍就在“非遗会客厅”里展示。
耿青青称,通过“非遗会客厅”平台,更多人了解到洛绣这项传统手艺,而非遗传承人之间的互动交流,也帮她打开了洛绣的创新方向,“现在我们将洛绣与汉服、婚礼、通勤服装结合,更符合市场需求,也提升了知名度,真要感谢会客厅”。
“常会客,才有客。”这是秦爱花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三年来,“非遗会客厅”在洛阳的数量已增至5个,举行了近百场公益性非遗展演,有百余位优秀非遗传承人走进会客厅讲述非遗故事,有效地推广了优秀传统文化。在2021年“长三角及全国部分城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评选中,洛阳“非遗会客厅”获得“优秀公共文化空间案例奖”。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赢
在洛阳“非遗会客厅”的发展基础上,在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指导下,2022年5月,洛阳市同心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研究院成立,秦爱花任院长。她说,“新平台是为了更好地宣传推广以及开展非遗文化研究”。
家有了,客来了,非遗项目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秦爱花考虑更多的是如何为非遗传承人带来经济收益。
在“非遗会客厅”,每一件展品旁边都有二维码,观众扫码不仅能看到展品的文字介绍,还能购买展品。秦爱花表示,有的传承人因难以看到经济效益,才迫不得已放弃手艺,她希望带来的微薄收入能给非遗传承人信心。
但这远远不够,秦爱花说,如何带领传承人促进成果转化,创造更多经济效益,让传承有动力,还需要做大量工作。目前,她除了继续推进非遗项目“双驻”(驻校园、驻社区)工作外,正在努力推动非遗产品“双进”(进景区、进礼品店),扩宽非遗与公众的互动空间。
“非遗必须见人、见物、见生活,才能被大众拥有,从而被大众认知。”秦爱花说,只要大家一起努力,非遗传承就前途光明,未来可期。(完)
关键词:
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