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有的地方还没放暑假,“暑假最可怕”系列已经集结。最近网友们刷短视频时,突然发现一堆“老师”在苦口婆心地告诫家长,“某某年级的暑假有多可怕”“如果不努力就会被拉开差距”,接着话锋一转,便开始卖书、卖课。
这套“可怕”话术搞得人心惶惶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刻意营造的氛围感,风向所指莫不是形势严峻、竞争惨烈,再不“鸡娃”,早晚后悔。有的还祭出“道德绑架”,似乎不听他们的就是“毁孩子一生”。若是家长定力稍微不足,就可能被忽悠得找不着北,步步入坑、乖乖掏钱。
贩卖焦虑,这才是“残酷现实”。一位曾干过课程销售的人这样分享他们的“秘诀”——对家长进行“恐吓”。或是引用一些似是而非的教育理论,或是断章取义部分升学数据,或是讲述一些“牛娃”故事,摆“教育权威”的谱,动辄指点家长该如何如何,然而其真实目的,不过是收割流量、推销自己。说起来,之所以大炒“暑假最可怕”,正因为暑期是这些人拉人头的关键节点,是各类课程销售的必争时段。【详细】
切勿把暑假变成“第三学期”
如何过暑假是个见仁见智的话题。在长假里,学生自然要进行适当学习,但成长应该是全面的,不能只片面关注学业。退一步讲,即便为了提高成绩,也不是补课越多越好。
人不是机器,学习得靠自觉性主动性的激发。经历一个学期的紧张学习,本已身心俱疲,利用假期适当“放飞”一下,实乃人之常情。如果罔顾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被贩卖焦虑者裹挟,强行把暑假变成“第三学期”,不仅难有效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详细】
家长要有拒绝“贩卖焦虑”的定力
很多人呼吁加强对隐形、变异学科类培训的监管,并清理贩卖焦虑的短视频,但平心而论,在当前的教育生态中,此类培训很难根除。关键其实还在家长。家长要有识别能力,要有拒绝“贩卖焦虑”的定力。每个家长都要意识到,必须把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放在首位,和孩子一起做好假期生活规划,而不是将超前学习学科知识作为假期生活的主线。【详细】
有人曾将养育孩子比喻为“带着蜗牛散步”:一味拉着快走,双方都很疲惫,也只能前进一点点;放开双手、放慢脚步,却发现自己早已置身美丽花园。告别功利主义心态,遵循个体成长规律,耐心培土、施肥、浇水、剪枝,我们将静待花开。【详细】
(以上综合北京日报、光明网、钱江晚报)
V视角:
@赵钱随礼:孩子上小学三年级,我快焦虑得睡不着觉啦!
@一朵紫米云:这样的短视频太多了,焦虑从何而来,就是这种无形之中的压力。
@妇产科的陈大夫:我从小到大,没有一次暑假作业是完全自己做的,谁字少我抄谁的,然而我还是班里的前几名。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暑假拼命根本没用,暑假就应该好好玩!
@一碗丸啵酱:禁止贩卖焦虑!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夸张的话术、熟悉的套路,总能俘获一些焦虑的家长。这让人想起那些“违背祖宗决定”的网络神医们,他们也常常能引诱一些着急的患者。貌似掏心掏肺地“为你好”,实则他们眼里只有钱。治理此类炒作,除了加强监管外,更重要的是家长们要保持清醒头脑。暑假重要吗?当然重要。它是孩子们放松身心、收获快乐、进行充电的好时机,而不是疲惫刷题的“第三学期”。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关键词:
品牌